" />
山南市人民政府
今天是: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浪卡子>浪卡子旅游 > 民风民俗

羊卓服饰

2019-01-13 16:20:00 来源:山南市人民政府

羊卓服饰

浪卡子县羊卓服饰特点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张达、工布学两乡与贡嘎县接壤,因而该区域的服饰与贡嘎县基本相似。其基本特点是:春、夏、秋季,妇女下身喜欢穿黑色或棕黑色并带有白道的藏式氆氇裙,上身内穿各种颜色且带有花纹的藏式丝绸衬衣,外穿领子、襟和底边上由各色绸子镶边的黑色氆氇藏式马甲,前腰系围裙,后腰系绣有龙凤、八喜等各种图案的“加布丹”,即有后身围裙之意,脚穿“松巴”鞋,冬季服饰与后藏相似。

多却乡、打隆镇、浪卡子镇、阿扎乡、卡龙乡、白地乡的服饰均与后藏相似,其主要特点是男女的藏胞都是大襟服,男式以黑白氆氇为料,领子、袖口、衣襟和底边镶上色布、绸子,脚穿“松巴”鞋。普玛江塘乡位于海拔5200米以上,属纯牧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服饰基本相似于藏北地区,男装上身宽大,袖长且宽,系腰适中,系上腰带后裙边垂到脚面。与藏北服饰大有差异的是,男人喜欢穿用不同颜色的毛线编织的方格长筒袜及不丹国出产的笨重而结实的“果热”皮鞋。

整个“羊卓”地区的妇女,根据家庭贫富之差,都有价值不等的珍珠、玛瑙、珊瑚、猫眼石、绿松石等珍宝装饰的项链。在重大节日时,胸前戴着配有名贵“九眼石”的项链和金银制的微型佛龛即“噶乌”,头戴珠宝连串的三角形“巴珠”,手腕上喜欢戴金银铜的镯子外,大部分妇女还喜欢戴海螺镯子,另外,耳戴金环,手戴金银戒指是每一位妇女常见的装饰。

与妇女相比,男人的装饰较为简单,除了腰上佩戴着精雕细刻的腰刀、鼻烟壶等生活用具外,每逢佳节时,耳戴金银铜等所制成的圆形耳饰“阿龙”或叫“索吉”的长耳坠,个别男人还喜欢拇指上戴鹿角、翡翠等做成的扳指“夏龛”

羊卓地区几种独有的服饰:

国多鞋:“国”是“牛皮”的意思,“多”为结实,这种鞋,鞋底用牛皮包起来,底高二寸,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由红、绿相间的毛呢用红、黄、绿、蓝等八种颜色的丝线绣花边和花瓣,十分艳丽好看。由于这种鞋保暖、透汗、精致而结实,一般多于冬天穿着。

噶热透明:“透明”为“方格”,“噶热”为“腰带”,其之意为方格腰带。羊卓地区张达、工布学等地出产的方格腰带是用五色羊毛织成的,大小长短分为三围、五围、七围和十围(“围”为腰带的长度单位)四种,其花纹十分精美,编织成吉祥结、万里长城、莲花宝瓶等各种图案,此编织法叫“加达”,即汉式编织法,相传是文成公主进藏后流传下来的。

“乌折”帽:羊卓的帽子式样甚多,男女老少各不相同,不同区域,花式各异,其中别具一格的是,羊卓地区工布学乡苏格村妇女喜欢戴“乌折帽”,其之意为“乌”是“头”的敬语,“折”是“束”的意思。关于“乌折”帽的由来,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则动人故事。相传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为剃度授戒到浪卡子宗途中,走进西藏盛有名望的巴纠塘大草原时,遇见“棍如”(今指苏格)、“赠如”(今指洞加)两部落头人及牧民为争夺草原而你死我活地争斗,他倾听两部落头人的诉说后,突然间,他把他的头束放在两部落人中间,左手的拇指直指“赠如”头人,右手的拇指直指“棍如”头人,一言不发就启程了。两部落头人深思良久,才知六世达赖喇嘛的旨意。从此,彻底结束了两部落之间的草原纠纷。为了永记这一化干戈为玉帛的日子,后来,“赠如”妇女的发辫放在左边,“棍如”妇女的发辫放在右边,并且“棍如”妇女将相似于当年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头束的黑氆氇头巾叠成三角形,戴在头上。顶头角指六世达赖,前后角分别指“赠如”和“棍如”,虽然这种帽子制作简单,价格低廉,但是具有历史意义,如今,已形成了每逢节假日苏格村妇女必须穿戴的习俗。白皮褂子:相似于氆氇制成的藏装,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左襟下钉一个纽扣,领子、袖子、襟和底边镶上黑绒布,其制作方法是,将大小牲畜的皮制革时,毛及革下浮脂后,不上任何颜色鞣制缝成,属羊卓地区独有的“劳动”服饰,且打隆镇等半农半牧地区也常见,特别是每逢秋季打场时成为不可缺少的劳动服装,其特点是,身穿后既结实挡风又不扎进青稞芒刺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