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力为这 4500 米高原多涂一抹绿”,这朴素的话语,是浪卡子林草工作者几十年来刻在心底的誓言,更是他们用双手书写的奋斗史诗。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这片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被称为“白色鼻尖”的“羊卓”之地,正以111.7万公顷的林草总面积,诉说着从荒芜到葱茏的蜕变。

2025年,卡龙乡加珠村造林点
成为缺氧之地的植树人
浪卡子的草原,曾是牧民世代依存的“上方牧场”。西藏和平解放后,挣脱奴役的人们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牛羊,却也面临着长期无序开发留下的生态创伤。修复草原、唤醒荒地,成为一代代林草人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1979年县林管站设立,2002年更名县林业局并归属县农牧局管理,2010年独立建制,2019年组建浪卡子县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保护区管理局)……四十余载改革历程中,浪卡子县林草人始终秉持保护与发展共存的理念,坚定执行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等绿化任务。特别是“十四五”以来,通过国家资金支持,累计投资2.8亿元,建设林草项目近30个,涵盖生态修复与治理、天然林保护、人工林营造、流域绿化、防沙固沙工程、自然保护区及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多个方面,浪卡子县以实际行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投入的每一笔资金都化作了高原上蔓延的绿意。

2016年7月,防沙治沙工程现场
几十年来,浪卡子始终以保护为基底,坚定保护是发展的前提。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黑颈鹤的重要栖息地,浪卡子片区作为重要片区之一,总面积达18.4万公顷,涉及5个乡镇35个村和社区,环境复杂。如何平衡人居生活和区域保护,是浪卡子林草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他们常年如一日,以党员为排头兵,积极向广大居民普及自然保护区相关法律知识,带动群众自发维护自然保护区环境卫生安全;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做好定期巡查,将执法工作落到实处。如今,保护区内栖息着包括黑颈鹤在内的脊椎动物共181种,已然成为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自然天堂。

2014年4月,黑颈鹤自然保护区
草原是浪卡子的根本,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工作。浪卡子平均每年播撒草种子5万余千克,同时架设配套的网围栏等设施设备,确保牧业与草原可持续发展。为了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种树,浪卡子林草人不畏艰难:保不住水,就把坑挖深;补不上水,就想办法开渠引水;树难活,就选择耐寒、耐瘠薄的高山柳、青杨等树种。在普玛江塘乡那木其村,100余棵高山柳深深扎进土地,成功突破海拔4400米的树木种植禁区,为这片荒凉单调的地方增添了一片随风摇曳的绿意。投资2.7亿元的“拉萨南北山绿化浪卡子段项目”,是技术最复杂、设计范围最广、劳务投入最多的绿化工程。两年间,工作人员学习先进方法经验以确保项目科学实施,严把苗木质量关以保证种下去的都是驯化6个月的优质苗木,同时积极保障群众增收。截至目前,该项目已雇用劳务人员4000余人,平均每人增收1万元。

2025年6月,草原生态修复施工现场

2025年7月,拉萨南北山绿化项目浪卡子段现场
成为高山脚下的护林人
为保护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公益林资源,浪卡子林草局每年拨付专项资金400余万元,选聘管护员和生态岗位人员近1000名。这些岗位人员均为当地村民,巡护岗的设立不仅为这批高山下特殊的护林人提供了生活来源,更通过自然保护区和林草生态保护巡护工作,拉近了林草工作者与当地人民的感情。至此,浪卡子这片土地上汇聚起更为强大的力量,与林草人一同守护自然与未来。

2019年6月,造林示范点现场

2025年,浪卡子镇哈西社区“三种”造林点
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
绿水青山不是一两个人的责任,雪域高原的无尽草原和婆娑树林需要全民参与、共同保护。每年,在林草局的倡议下,浪卡子各部门干部职工、驻军部队、人民群众、师生及各界人士都会集中参加义务植树活动。1000余人在春日的暖风中,栽下希望之树,为高原点染新绿。植树时节,林草工作者还积极动员各乡镇、村居结合庭院绿化及农村“四旁”植树,让植树造林的春风吹遍更多角落。每年,全县栽植树苗达8万余株,栽植面积达800余亩。同时,为改善村居生活环境,林草局向各乡村提供波斯菊等花卉种子。当得知在海拔5000多米的村里,每家每户都用种子种出了朵朵喜人的鲜花时,工作人员脸上洋溢着笑容,为浪卡子人成为保护环境、植草种树的参与者和先锋队而欣喜。

2022年4月,加珠村春季义务植树活动

2025年,伦布雪乡学宗村次仁多杰家“三种”现场
回望过往,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着不畏缺氧、不惧高寒的人们。他们深知,西藏的雪山、草原、森林和湖泊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赖以生存的根基与家园。60载岁月流转,林草工作从政府主导走向全民参与,雪山下的草原和森林,已然成为人们共同守护的绿色财富。